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读书会 |2021年5月值日分享(一)

壹木自然读书会 壹木瞭然
2024-09-04
今天是国际劳动节,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5月份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主题和去年六月份一样,还是茶。
因为要分享茶文化,所以我也在努力做功课,在学习茶的过程中,发现阅读最伟大的著作《茶经》,收获颇丰,感触颇深,于是就有了与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伟大的茶学经典的想法,让古籍里的文字复活。
在学习《茶经》之前,先分享一些有关的内容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茶的年龄
一.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茶树
2004年在相距余姚河姆渡遗址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中发现疑似茶树根。
2011年夏天在田螺山遗址再次出土疑似茶树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14测定年代,确定田螺山遗址文化年代距今5500-7000年。
2011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色谱检测,结果表明,遗址出土树根茶氨酸含量接近活体茶树主根,山茶、油茶和茶梅根中茶氨酸含量极微,表明出土树根当为茶树根。
田螺山遗址栽培茶树根的考古发现,把人类开始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距今3000余年上推至5500年前。由此表明,中国先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比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时代更早。

二  《茶经》里的茶年龄

原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提到茶的发现和利用,每每都要提到陆羽《茶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传说虽与历史有差异,但也有联系,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因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历史总是存在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哈,如有错误,请老师们指出。

5月2日,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认识《茶经》的作者:陆羽
学习《茶经》之前,先来认识一下《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
 这不但是对作者的尊重、对经典的敬仰,也能帮助我们对《茶经》的成书背景有所了解。
一.陆羽的名字和号
陆羽的名字是他长大以后,以《周易》为自己占得一卦——“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卦中之字作为自己的名姓,姓陆名羽字鸿渐。
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竟陵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的号竟陵子。陆羽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们群里的熊姣老师好像就是天门人。
东冈子:居上饶(今江西上饶)号东岗子,我就是江西上饶余干县的,老家冠山东岗岭就有陆羽的茶灶,我猜想和陆羽的号:东岗子有某些联系。

桑苎翁:从事桑麻的老翁,有自我调侃味道,亦显闲淡情趣。
陆游经常自比陆羽,称自己是“江南老桑苎",
比如他的诗句:
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苎
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
《水品》《茶经》常在手,前生疑是竟陵翁
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
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篇


二:陆羽身世
陆羽在三岁时(733年左右)被遗弃野外,竟陵龙盖寺(后改名西塔寺)智积禅师拾到他,并他收养于寺。智积禅师是唐代高僧,陆羽最初对茶的兴趣 来自智积禅师。积公是烹茶高手,而且极善品茶。
陆羽称师父为“竟陵大师积公”。在积公圆寂时,陆羽还作诗缅怀恩师,就是这首由《全唐诗》收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陆羽都不羡慕,唯一羡慕从师父积公所在的竟陵城而来的西江水。

三 .陆羽才华
陆羽博学多闻,是一位知识非常渊博的学者。他不仅是一位茶学家,是茶及茶文化的创立者;
而且还是一位才学超群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艺术家;
另外,他在史学、地理学、陶瓷学、旅游学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1.文学作品颇丰
2.诗词歌赋
3.表演才华
4.书法才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陆羽还是一位书法家。
《中国书法大辞典》就将陆羽
列入唐代书法家之列。
颜真卿对陆羽而言,既是师,又是友,他们相处5年,情深谊重,共同编书撰文,吟诗联词,论书谈律,研讨学问。颜真卿在书法上取得的重大建树,以及后来与陆羽的亲密交往,自然对陆羽书法的长进,以及最后成家起过很大作用,有过很大关系。

 

陆羽的才能我把书本上的介绍扫描给大家看,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家好,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三天,
今天分享的内容:《茶经》的版本和《茶经》基本内容
《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问世是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总共7000多字,蕴含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以我的知识面看到的毕竟有限,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出。
一.《茶经》的版本
自唐至20世纪40年代止,历代《茶经》版本,
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有10种,
未经北京图书馆标明收藏的有6种,
著录于万国鼎所撰《茶书总目提要》中的有15种,
日本诸冈存《茶经评释》尚著录有2种。
其实,自唐至民国时期在国内外已有几十种《茶经》版本问世。
从陈师道《茶经・序》中可知,北宋时《茶经》就有半氏、王氏、张氏及其家传本等版本,可惜唐宋时的版本大多已佚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民国时期能查找到的《茶经》版本,包括部分其他国家的刊本在内,至少还有50余种,
详见下表所示。

二.《茶经》基本内容
《茶经》是字数最少的茶学经典。
全文上、中、下三卷十章:
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
卷中:四之器。
卷下: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约七千字。
字虽少,但内容却十分丰富,
可以说是茶叶文化的百科全书,
涵盖了茶叶栽培、采摘、加工、药理、茶具、茶饮、历史、文化、茶产区等方面的内容。

三.《茶经》历史意义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被奉为茶文化经典,正式开启了中国茶文化之门,在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
四.《茶经》 国际影响
陆羽《茶经》被翻译成有日、韩、德、意、英等多种文字刊行,是史上翻译成其他语种文字最多的茶学经典。也同样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茶业及茶文化。

我分享的是序号为23的清代陆廷灿这个版本,以这本书为内容参考的,明天开始正式进入《茶经》分享之旅,谢谢大家!

5.4 今天进入《茶经》卷上     一、茶之源
今天一起学习的内容有:茶的原产地、茶树植物学形状、“茶”字的确立和统一

一.茶的来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译文:茶是产于南方的一种植物,有长一尺两尺高的,也有数十尺高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灌木型、半乔木型、乔木型茶树。生长在西南地区的大茶树,采摘茶叶就需要把树枝砍下来再采。
《茶经》开篇的首句,以“嘉木”一词,就把整部著作的精神意义做出了定位。
茶树原产地:西南

二.茶的外形
原文: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树的大体形态像瓜芦,叶子像栀子叶,花像白蔷薇花,果实像栟榈子,茎像丁香茎,根像胡桃根。
瓜芦又名皋芦,出自广州,也是山茶科。
栟榈:bīng lǘ.即棕榈

原文:
(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译文:瓜芦木产于广州,外形像茶,味极苦涩。
栟榈是蒲葵类的植物,其种子像茶籽。
胡桃和茶树的根系都向下生长,裂开土壤,伸到坚实的砾土层,苗木才向上生长。
下孕: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往下深处发育滋生
兆:本意龟裂,指古人占卜时烧灼甲骨呈现裂纹,这里做裂开解。
上抽:向上萌发生长 
三.“茶”字的确立统一
原文: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译文:从草部,应当写作“茶”,这个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
从木部,应当写作“木茶”,这个字出自《本草》;
草木两部兼从,写作“荼”,这个字出自《尔雅》。
最早对“茶”的记载是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
“茶”字的最早使用不是陆羽及《茶经》。
备注:“木茶”这个字已经死掉了,现在不用了,字打不出

原文: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译文:茶的名称:一为茶,二为槚,三为蔎,四为茗,五为荈。
周公说:“槚,就是苦荼。”
杨雄说:“蜀地西南的人称茶为蔎shè”
郭璞说:“采摘早的称为茶,采摘晚的成为茗,或称为荈chuǎn。
这句话来源于周公撰的《尔雅》、西汉杨雄的《方言》东晋郭璞《尔雅注》
周公:姓姬名旦,因其采邑在成周,故称为周公。杨执戟:即杨雄,汉代郎官都要执戟护卫宫廷,故称杨执戟。郭弘农:即郭璞,曾仕东晋元帝,明帝时因直言而为王敦所杀,后赠弘农太守,故称郭弘农。
同一种东西有多个名字主要跟地方习俗、文化和方言等有关,一物多名,很正常。但作为一种大众饮品、重要贸易商品,多个名字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造成沟通上的困难,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易流通。所以有一个统一固定广泛认同的名字就显得特别重要。最后由谁来完成的呢?那就是——茶圣陆羽。
在《茶经》中,从题目到文章,通篇用“茶”字而非“荼”,“茶”字自此确定下来,统一到现在为止,已经1200多年了
从茶的发展和传播历程来看,“茶”字的确立统一,意义重大,陆羽及《茶经》功不可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5.5 大家好,今天继续分享一、茶之源
今天的主要内容有:茶树栽种环境、栽种方法、茶青品质

 

一.茶树栽种环境
原文: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译文:茶树生长的地方,以烂石地为最好,沙石砾壤稍次,黄土最差。
说的是茶树生长的土壤问题,
烂石。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性好,土壤肥沃
砾壤。排水,透气性较好,含腐殖质不多,土壤肥力中等。
黄土。即黄色土壤,含有大量铁氧化物,含腐殖质和茶树需要的矿物元素少,土壤肥力低。

.栽种方法

原文: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译文:大凡种茶树,如果用种子播植却不踩踏结实,或是用移栽的方法栽种,很少能生长得茂盛。应该用种瓜的方法种茶。一般种植三年后,就可以采摘。
艺: 种植。
植: 栽种,移栽。
 “植而罕茂”。这里首次论及茶的不宜移植性。
人们将此特性称为茶的“不移”或“不迁”之性。茶引入婚姻之礼,“三茶六礼”的婚姻习俗不知道和这个特性有没有关系?
三. 茶青(茶鲜叶一般叫茶青)品质的识别判定。
原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
译文:野生的茶树最好,人工种植的稍差。生长在向阳的山崖、林阴覆盖下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好,呈绿色的稍差;茶芽未萌发的好,已经萌发的稍差;
野者上,园者次。野生茶叶的品质好,园圃里人工种植的较次。
阳崖阴林,
阳崖是向阳山崖,
阴林:茂林,因为树木众多浓荫蔽日故称阴林
阳崖阴林,茶中的化学成分茶氨酸含量的相对比值高 ,茶叶鲜爽
紫者上,绿者次: 茶青以紫色者为上品,绿色者次之。
紫色的一般花青素多,现代化学里花青素是强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氧化功能,
笋者上,牙者次: 芽叶肥壮如笋的为上品,新芽展开如牙板的较次。

 

原文:
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译文:叶面自两侧反卷的好,平展的稍差。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中的茶树,不值得采摘,因其性状凝滞,饮用后会得腹中结块的病。
叶卷上,叶舒次: 芽叶边缘反卷的为上品,叶缘完全平展的较次。
阴山坡谷:背阴的山坡或山谷

 

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可见陆羽不但通茶,而且也懂中医。
5.6 早上好,今天的分享内容:茶人精神、茶的功能、喝正宗茶

一 茶人精神
原文: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译文:茶的功用,性味至寒,作为饮用之物,最适宜精进修行、品行端正、有俭约谦逊美德的人。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不只是饮品,更是精神追求的载体。
陆羽在此处首次将茶性与君子“精行俭德”之性相提并论,确立了茶的文化内涵,也指出了中国的茶德思想和茶人精神。
 “精行”,茶事非得勤勉专注力行才能做到精致。比如,《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有九难”,与此对应。
 “俭德”,茶事不可放纵奢侈,与茶性相违。正如《茶经·五之煮》所说“茶性俭”。
 “精行俭德”:“精进修行,俭以养德”。
勤勉专注力行修身,俭朴谦逊滋养品性以成美德。
茶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的茶德思想和茶人精神,完全符合他本人的传奇人生和个人修为,他就是“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从一个无名无姓的悲苦孤儿,到获得“陆文学”之号;从嗜好茶事、研究茶史、考察茶区、开创茶事之道、集成茶文著述,到撰写成千古名著《茶经》。可谓历经艰辛,又痴心不改。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励志的一生,正是“精行俭德”的精神成就了他。
二 茶的功能
原文: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料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译文:如果发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疲劳、关节不舒畅,只要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可与最好的饮品醍醐和甘露媲美。
这里着重讲到了茶的功用,简言之,饮茶能让身体很舒适畅快,为世间嘉饮。

三 喝正宗茶
原文: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译文:采摘不及时,制作不精细,且混杂着杂草,这样的茶叶,饮用后就会生病。
原文: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
译文:选用茶叶的困难与选用人参相似。上等的人参产自上党,中等的人参产自百济、新罗,下等的产自高丽。而产自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参,作为药物并没有效用,
上党区: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
百济、新罗,高丽:今天的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
泽州:唐时属河东道高平霸,即今山西晋城。易州:属唐时河北道上谷郡,在今河北易县一带。
幽州:唐属河北道范阳郡,即今北京及周围一带地区。檀州:唐属河北道密云郡,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六疾:六种疾病,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
后以“六疾泛指各种疾病。瘳chōu:病愈。
原文:
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如果服用的不是人参,而是荠苨,那就什么疾病也治疗不好。懂得选择人参的困难,则选择茶叶的困难就能全部知道了。
荠苨 :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萝卜状。
人参: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用到类比的叙述方法,用人们所熟知的中药人参作比,
道理一目了然。
茶既益人,但若采制不当则会对人体产生妨害。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5.7 今天进入《茶经》第二章——《二之具》。
这一章详细介绍了采茶、制茶、藏茶的一系列十多种器具,从形状、质地、尺寸到用法、功能,一一详细列举。



一先看采茶工具。
原文:
籝(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籯,《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译文:采茶的工具叫“籝”,这个“籝”,又叫篮,又叫笼,又叫筥。
什么材质呢?用竹编织的。容量有多大呢?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什么用途呢?茶人背着采茶用的。
《汉书》是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二种,作者班固。“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出自《汉书.韦贤传》。汉代经学很发达,能学通一部经书的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说一部经书顶得上一筐黄金,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颜师古是《汉书》的著名注释者。
1.什么是“籯”?
籯,又有叫篮,笼,或筥的。简单来说就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采茶人随身背着盛贮鲜叶用的茶篓。
陆羽引出“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一典故,用以间接地表达他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
下图是网上的篮子

这是福建一个朋友家采茶和摘茶籽的竹篮

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也作

筥:圆形的盛物竹器。
升:唐代一升约合今天的0.6公升。
斗:一斗合十升,唐代一斗约合今天6公升。

以穀木枝三桠者制之:用有三条枝桠的穀木制成叉状器物。敷木:指构树或楮树, 桑科,在中国分布很广,其木质韧性大,且无异味。它的树皮韧性也大, 可用来作绳索,故下文有“纫穀皮为之”语。

5.8 早上好,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唐时的蒸茶工具及制茶工艺----蒸茶、捣茶
唐时,茶为蒸青饼茶。按现在六大茶类分,则属绿茶。
而今,蒸青绿茶已不多见,唯有了湖北的恩施玉露和日本绿茶,其他绿茶一般都采用炒青工艺。将绿茶压饼的更是少见,基本没有。
唐代饼茶是怎么加工的?
原文: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箄(bǐ)之,篾以系之。
译文:这句话的内容是蒸汽杀青三件套:灶、釜、甑
首先,“灶,无用突者”,意思就是没有烟囱
其次,“釜”类似于“锅”,“用唇口者”意思就是有翻边的唇口,所以能很稳固地安置在灶腔沿上。
“甑”作为一种蒸器,古代用于蒸食物的炊具,类似于现在的蒸锅。桶身通常木制而成,或是用陶制而成。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 箄,
篮以 箄之:用篮状竹编物放在甑中作隔水器。 箄,小笼,覆盖甑底的竹席。
篾以系之:用篾条系着篮状竹编物隔水器,以方便其进出甑。

下面的示意图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该套三位一体杀青设备的形态:

从图中可以看出:甑桶应该是直接安置在灶壁上的,并与锅的唇口相吻合,为了保证不漏气,所以外面要用泥裹封起来,使灶、锅、甑浑然一体。
甑的蒸隔是一只竹篾提篮,其直径应该是刚好能放进蒸桶,并搁在锅的 唇口上。
  此外,箄现在很少用,箄和篦的区别
一种齿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称“篦子”。
淘宝上的这个篦不知道是不是错用,或者现在已经默认

了解蒸茶工具之后,再来看看蒸茶方法。
原文:
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又以穀(gǔ)木枝三桠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译文: 开始蒸的时候,将茶叶放到竹篮内;等到蒸熟了,将茶叶从竹篮中倒出。锅里的水快煮干时,从甑中加水进去。还要用三杈的穀木(制成的杈状器,抖散蒸后的嫩芽叶,以免茶汁流失。
蒸茶流程方法介绍可谓细致、简洁、明了,从蒸茶工具,到蒸茶流程及注意事项,犹如茶圣陆羽他就站在身边一一为你讲解示范,有如身临其境。《茶经》也不会是空中楼阁凭想象而编撰出来的,而是来源于陆羽自身的茶事经验,完全是真实可靠的教科书或者茶事指南。这对当时和后来的茶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茶事规范,对茶及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举足轻重。
陆羽,当得起“茶圣”的称号。
唐时茶是蒸青饼茶。茶青蒸熟以后,压饼之前,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捣茶。
原文:
杵臼,一曰碓(duì),惟恒用者佳。
译文:杵臼,又叫碓,以长期使用的为好。
杵臼chǔ jiù,即杵与臼。是舂chōng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杵和臼是远古时代就有的古老工具,通常经年久用后的石臼内壁光滑,所以陆羽强调“惟恒用者为佳”。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5.9 早上好,今天继续一起学习第二章茶之具:蒸青绿茶的压饼、风干、穿茶工具
 蒸罢茶青,然后捣茶,捣茶之后即压茶。
原文:
规,一曰模,一曰棬(quān),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译文:规,又叫模,又叫棬,用铁制成,或为圆形,或为方形,或为花朵形。
规,是压制茶饼的模具,形状不一。
原文: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
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译文: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果不用石头,而用槐树木、桑树木制成,则需要将其下半截埋进地里,以保证它不能摇动。
承,相当于压茶工具的底座。
原文: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
译文:檐,又叫衣,用油绢或是穿坏了的雨衫、单衣来制作。
其实就是铺在承上的布,用以隔离承与茶饼,使制成的茶饼易于拿起。
油绢:涂过桐油或其它干性油的绢布,有防水性能。雨衫,防雨的衣衫。单服,单薄的衣服。

以上介绍了压茶的三种工具:规、承、檐,那怎样压制茶饼呢?
原文:
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译文:将檐铺在承上,再将规放在檐上,以这样的方式来压制茶饼。制成一块茶饼后,拿起来,再做另外一个。
蒸了,捣了,压饼了,然后呢?
茶饼压制完毕后,放到通风透气的竹筛里,风干备用
原文:
芘莉,一曰籝子,一曰篣筤(páng láng)。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尺以列茶也。
译文:芘莉,又名籝子,又名篣筤。用两根三尺长的小竹竿制作而成,身长二尺五寸,柄长五寸。用竹篾织成方眼状,就像种菜人用的土筛,宽二尺。用来放置茶饼。
芘莉,芘、莉为两种草名,此处指一种用草编织成的列茶工具。篣筤:篣、筤为两种竹名,此处义同芘莉,指一种用竹编成笼、盘、箕一类的列茶工具。
而摊凉工具就是下面要讲到的列茶工具“芘莉”,简单来说芘莉相当于如今的筛子。

模具拍压成饼,再是晒干之后用类似于锥的“棨”工具给茶饼穿孔,再用小竹竿串起来,以便于堆放和携带。
原文:
 棨(qǐ),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译文:棨,又叫锥刀。其柄是用坚硬的木材做成的,是用来给茶饼穿孔的工具。
棨:古时刻木以为信符称为棨,另指仪仗中用黑缯装饰的戟。此处指用来在饼茶上钻孔的锥刀。
原文: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译文:扑,又叫鞭。穿茶饼的绳索、竹条,用竹子做成,是将茶饼穿起来以便运输的工具。解:搬运,运送。

 

5.10 早上好,今天一起学习的内容是:焙茶工具、计件工具、育(贮藏和保养茶叶)工具

1.成饼之后的饼茶,需要进一步列茶干燥,主要用到是“焙、贯、棚”三种工具。

原文: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译文:焙,在地上挖一个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在坑上面垒砌一道矮墙,高二尺,并用泥糊好。

焙:微火烘烤,这里指烘焙茶饼用的焙炉,

又泛指烘焙用的装置或场所

原文: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译文:贯,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用来将茶饼穿起以便烘焙。

原文: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译文: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焙上,分为两层,层高一尺,用来烘焙茶饼。茶饼半干时,放到下层;全干时,升到上层。

首先用在焙炉中加入火炭,再在竹子打成的棚架上,将用竹子制成的贯所串起来的茶饼摆在上面进行烘干。

虽然加工技术按现在的眼光看有些简陋,但在那样的环境和设备限制下,已实属不易,足见古代劳动人民之智慧。

2.饼茶的计件单位及工具

原文:

穿[音钏],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穀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译文:穿,江东、淮南一带用竹子剖制而成,巴山、峡川一带用谷皮搓制而成。江东一带,称一斤的茶饼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地区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原先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则不同,像磨、扇、弹、钻、缝五字一样,写在文章中是平声(作动词),表示名词的意思则要读去声,字意也按读去声的来讲,字形就写“穿”。

江东:唐开元十五道之一江南东道的的简称。准南,唐淮南道,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巴川峡山:指渝东、鄂西地区,今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奉节县的三峡两岸。唐人称三峡以下的长江为巴川,又称蜀江。

峡中:指重庆、湖北境内的三峡地带

在唐代,一般介绍到饼茶时,往往会搭配一个“串”字,而这往往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把茶饼一个个串起来的工具,是名词,音chuàn,去声。这种穿,在盛产竹子的江东、淮南一带多采用篾条。而峡中地区则采用当地构树皮搓成的绳索。

二是饼茶的计量单位,是量词,其读音也是chuàn,去声。陆羽说,这个“穿”在他以前是叫“钏”或“贯”“串”的,但现在已统一叫“穿”了。


3..饼茶的藏养及工具

原文: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译文:育,用木构建骨架,用竹篾编织外形,用纸糊成表皮。内部设有隔层,顶部设有盖,底部设有托盘,两旁有门一侧掩起,里面放置一个器皿,在器皿内装入热的炭火,使之燃烧却无明焰。在江南地区梅雨时节,要用火点燃以除湿。

煻煨: 热灰,可以煨物。

煴煴:火势微弱没有火焰的样子。

江南梅雨时:农历四、五月梅子黄熟时,江南正是阴雨连绵、潮湿大的季节,为梅雨时节。江南:长江以南地区。一般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一带。

育,是因为它被用来贮藏和保养茶叶而得名。

说到饼茶的藏养,简单用下图更为直观地表述


里篾外纸的设计。这种设计是能“呼吸”的,既能维持炭火所必需的供氧,又能很好地向外驱散潮气,特别是在梅雨季节。

 有利于“藏养”茶的品质,从而被名之为“育”。 

陆羽提倡炭火要用煻煨火,烘箱内的温度要求是煴煴然,差不多相当于在40度的温度下烘几天几夜的时间。非常费时费力才能达到陆羽对茶香的高标准。

 

一、茶之源和二、茶之具已经学习完了,明天开始三、茶之造,谢谢大家!


5.11 早上好,今天进入《茶经·三之造》,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陆羽总结的事茶技术法则

先从采茶讲起。
1.采摘要求
原文: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译文:凡是采摘茶叶,都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明前茶”贵于其他茶,本身是有理由的。由于时间早,茶叶细嫩,采摘制作更费时费力费功夫,制作成本自然更高。
原文: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译文:肥壮如竹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碎石的肥沃土壤里,长四五寸,形如刚刚抽芽的薇、蕨嫩叶一样,要趁着清晨露水还未干时采摘。
上等的茶芽是生在“烂石沃土”中的,与前面《一之源》中“上者生烂石”一致。

此处提到“凌露采焉”突出早上采摘,早上的茶叶氨基酸含量高,符合科学原理。

原文:

茶之牙者,发于从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译文:短小茶芽,生长在丛生的草木中,对有抽生出三枝、四枝、五枝的茶树,应选择其中欣秀挺拔的采摘。

原文: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译文:当天有雨不采茶,晴天有云也不采。

“有雨不采”与现今相同。雨天采的茶叫“雨水青”,有雨的天气是不适宜采茶的。
而“晴有云不采”,我的猜想是古代条件差,做茶的步骤都是在室外进行,虽然采摘的时候是晴天,但只要有云,后面就有可能下雨。
茶采回来了,下一步——制茶。
2.制作要求
原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译文:在天晴无云时,采摘茶叶,放入甑中蒸熟,后用杵臼捣烂,再放到棬模中拍压成饼,接着烘焙,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叶就制造完成了。
 把茶饼制作的步骤归结于七个步骤:采、蒸、捣、拍、焙、穿、封 
此处,唐代蒸青饼茶的全部生产流程工序,陆羽只用了十四个字。与《二之具》中制茶工具相互对应,简洁而清晰。
网上找了一张图片,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比较形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5.12 早上好,今天继续学习《茶经·三之造》,

茶饼已制作完毕,那如何鉴别茶品质优劣呢?

今天的分享内容主要是:饼茶品质的鉴别  

 

1.优质六级茶 

原文: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

如胡人靴者,蹙缩然;[谓文也]

犎(fēng)牛臆者,廉襜(chān)然;

浮云出山者,轮囷(qūn)然;

轻飙拂水者,涵澹然。

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cǐ)之。[谓澄泥也]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lǎo)之所经。

此皆茶之精腴。

此处,茶圣陆羽用类比的手法指出六种好茶的鉴别标准。

译文:茶饼外观千姿百态,粗略地说,

1.有的像胡人的靴子,皮面皱缩;

一级饼茶:饼面如胡人靴,色黑有光泽,皱褶深。理论上说,这应该是原料细嫩,内含物(膏)丰富,加之捣得透,膏团细腻,烘焙后失水收缩的特征。

蹙:皱缩。

文:纹理。京锥文也:一种当时著名的纹样。

2.译文:有的像野牛的胸部,有起伏的褶皱;

二级饼茶则被形容为:犎牛臆者,廉襜然。

意指饼面如犎牛胸前那块下垂的,象帷幕样的垂肉(如图),色油黑,富光泽,饼面纹如帷幕般起伏。同理,这也是原料细嫩、膏浓、舂捣得透、膏团细腻,烘焙得法的结果。

犎牛:一种野牛,其颈后肩胛上肉块隆起。

臆:胸部。

廉襜然:象帷幕一样有起伏。

廉:边侧;襜:围裙,车帷。

3.有的像浮云出山,盘曲回旋;

轮囷:曲折回旋状。

三级饼就好似“浮云出山者,轮囷然”。饼面像浮云般在山间盘盘曲曲。

4.译文: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

轻飚:轻风。

涵澹:水因微风而摇荡的样子。

四级饼则为“轻飚拂水者,涵澹然。”饼面呈微波荡漾状,也寓意饼面如水色,光泽度好。

5.译文:有的像陶匠箩筛陶土,再用水淘洗的陶土那样细腻光润;

五级饼“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饼面细腻得像陶瓦匠筛过的陶泥经水沉淀后哪样,同时也寓意饼面平整,色泽均一。

6.译文:有的又像新平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过后一样平滑。

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六级饼则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饼面就像新垦土地遇暴雨冲刷,积水退去后沉淀下来的细土。

说了好茶,自然还有不太好的茶。次等的茶啥样呢?

2.次等2级茶
原文:
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shāi)簁(shāi)然。
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蕨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译文:

1.有的茶叶像竹笋的外壳,梗茎坚硬,很难蒸捣,因此以之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竹筛子一样坑坑洼洼;

2.有的茶叶像被霜打过的荷叶,茎叶凋萎,改变了外形,因此以之制成的茶饼外貌枯槁。这些都是粗老不好的茶。

箨:竹皮,俗称笋壳,

簏:同筛,竹筛,可以去粗取细。

蓰:竹筛子。

凋沮:凋谢,枯萎

委悴:枯萎,憔悴,枯槁。

此处介绍了两类次等茶的鉴别标准。

七、八级饼茶则比较毛糙粗老,在陆羽看来属于次品了。


陆羽将茶叶品质分为八个等级,六好两次。直观生动,易于辨别。

茶圣陆羽另类的鉴茶方法虽然于今天借鉴意义不是很大,但从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陆羽其人。

三.最后第三章茶之造总结一下

原文: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

译文: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形如胡人的靴子到形如霜打的荷叶,分为八个等级。

七经目就是七道工序: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八个等级:六好两次。

原文:

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āo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

译文:有人把光滑、乌黑、平整的茶饼定为佳品,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

若将有皱褶、发黄、表面凹凸不平的茶饼定为好茶,

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如果能对茶饼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所评定,

这才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原文: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择期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pǐzāng),存于口诀。

译文:为什么呢?

因为已经压出了汁液的茶叶会显得光滑,而含有汁液的茶叶会有皱褶;

隔夜制成的茶呈黑色,

而当日采制成的茶则呈黄色;

蒸时压得紧实的茶饼就平整,

而任其形状自然变化的茶饼表面就会凹凸不平。

这是茶与其他草木叶子相同的地方。

茶叶品质好坏的鉴别,有其口诀。

否,恶;臧,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进入:四、茶之器

谢谢大家!

5.13 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卷中《茶经》第四章——《四之器》。
今天分享的内容:二十四器及二十四器的哲学概念
《四之器》与第二章《二之具》有何不同呢?
《二之具》讲的是制茶的工具;
《四之器》介绍的是煮、饮茶的器物。

一 .二十四器

原文:

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译文:

茶道中的二十四器是:1.风炉(含灰承);2.筥;3.炭挝;4.火筴;5.鍑;6.交床;7.夹;8.纸囊;9.碾(含拂末);10.罗合;11.则;12.水方;13.漉水囊;14.瓢;15.竹筴;16.鹾簋(含揭);17.熟盂;18.碗;19.畚;20.札;21.涤方;22.滓方;23.巾;24.具列。

以都篮收纳以上全部二十四器。

下面是网上的24器图片


下面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复原唐代泡茶

茶器可分为八类:
1生火类: 风炉(灰承)、筥、炭檛、火䇲、共4种
2.煮茶类: 竹筴、鍑、交床,共3种。
3.烤茶类: 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共5种。
4.水器类: 水方、漉水囊、瓢、熟盂,共4种。
5.盐器类: 鹾簋(揭),共1种。
6.饮茶类: 碗、札,共2种。
7.清洁类: 涤方、滓方、巾,共3种。
8.收纳类: 畚(纸帊)、具列、都篮,共3种。
茶器共二十四种,
囊括煮饮茶的八个方面,
大者厚重如风炉,
小者轻巧如拂末,
无一不备。

二 .二十四器的哲学概念

《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唐式煮茶的二十四种茶器,

陆羽将其定名为器。

在古代,器和具的定义是有严格区别的。

“物周为器”,意思是设计周全,尽善尽美的才能叫器。

 器还往往与道德、修养等关联在一起,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是指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世界

“形而下”则是指有形有态的物质世界。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

“道”与“器”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

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陆羽为何要制茶器呢?

自古以来,器以藏礼,器具下藏着深刻的礼仪,

比如鼎,

在古代,鼎一直是最常见最神秘的礼器,

是政权的象征,视为立国之重器。

生活中的鼎是有严格的级别制度。

天子用九个鼎、诸侯七个、大夫5个、其余官员3个。

若有违规视为失礼或者谋逆。

陆羽深谙礼法,遵循观像制器准则:

“见乃谓之像,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

在茶经中巧妙地把涉茶工具分为两大类:

即《茶经·二之具》、《茶经・四之器》

茶圣陆羽凭借设计出的整套茶器,

形成了完整的煮饮茶程序,

成为茶道规范的重要载体。

专门茶器具的出现,

是茶文化形成与独立的标志,

对茶道和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接下来的几天将对这二十四器逐一介绍,

对各种茶器的尺寸、材质、功能、装饰图案等详细了解。

明天分享器中之重:风炉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5.14 大家早上好,今天分享24器中陆羽的风炉---重中之器

茶圣陆羽把“风炉”排在第一序位,而且用了最大的篇幅来介绍,足以说明“风炉”之重要,或者说陆羽对“风炉”之重视。

原文: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wūmàn)。

译文: 风炉,用铜或铁铸造而成,形状像古鼎。炉壁厚三分,炉口边缘宽九分,向炉腔内空出六分,用泥加以涂抹。

风炉的材质、形状、尺寸比例,大致清楚了。

陆羽茶道是儒释道皆融的

风炉的尺寸,陆羽只说“厚(炉壁)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至于炉的高度,直径等一概未说。

陆羽看重的只是儒释道都尊崇的“三六九”这三个不同寻常的数字。

陆羽茶道是儒释道皆融的

道家“三六九”指的是“三才(天地人)、六合(即上下东南西北)、九宫(乾坎艮震中巽离坤兑)”。

佛家“三六九”指的是“三宝 (佛法僧)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九品莲台”。

原文:

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xùn)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译文: 风炉有三足,上面有上古文字字体二十一个字。一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

这三足上的文字,下面逐一分解  

1.坎上巽下离于中

坎、巽、离均为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名之一。

坎卦,外形像水;

巽卦,外形像风像木;

离卦,外形像火像电。

煮茶时,

坎水在上部的锅中,

巽风从炉底之下进入助火,

离火在炉中燃烧。

2.体均五行去百病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

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和变化的,

 五行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五脏:

肝(金)、心(木)、脾(水)、肺(火)、肾(土)。

如果人体的五行均衡协调,

人就不会生任何疾病。

而茶能令人体五脏调和,

也就是人体五行调和,

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所以说能“去百疾”。

此处再次指出茶有药性,

也可看出茶圣陆羽不仅懂茶,

还懂中医之理。

3.圣唐灭胡明年铸

圣唐灭胡,一般指唐朝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广德元年763年。

陆羽的风炉造在此年的明年即764年。

 阐明了陆羽坚持茶性俭的历史背景

“圣唐灭胡明年铸”——独特的纪年方式。

但并非别出心裁,

寓意是要后世铭记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

当年躬行俭德,励精图治的唐玄宗,

在国力达到鼎盛时昏了头,

不想再坚持了,

从此由俭转侈,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大唐从此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

 陆羽在自己设计的风炉上

对于“圣唐灭胡”的历史事件特地记载,

可以看出他是入世的,

也关注朝政,

关心国家走向和黎民安危,

以及对社会和平十分向往。

原文:

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炉”,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译文: 这三足之间设有三个窗口。

炉底部的窗口是用来通风和漏灰的。

三个窗口上书写六个古体字,

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

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

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

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这里用到“伊公羹”的历史典故。

据说伊公很擅长烹调煮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伊公,烹饪鼻祖、中国历史上首位帝王之师、商汤名相、伊尹 .

伊尹辅佐了汤、太甲、沃丁等五位商王,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元老,树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陆氏茶”,自然是指陆羽的茶。

“伊公羹,陆氏茶”相提并论,

可以看出茶圣陆羽对于《茶经》及茶事所寄予的厚望,

以自己所煮之茶比作伊尹治国所煮之羹,

希望以茶及《茶经》跻入时世,

胸怀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陆羽的人生抱负是要实现茶道救世。

可见,陆羽的寓意是十分明确的,

那就是要效仿伊公负鼎相汤的典故,

立鼎铭志,

励志实现茶以载道教化世人的人生抱负。

故而,所谓的“陆氏茶”,

也即“陆羽茶道”。

原文:

置墆㙞(dìniè)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齐三卦焉。

译文: 在炉腔内设置放燃料的炉箅子,分为三格:

一个格上有雉鸡的图案,雉鸡是火禽,代表火,故附以离的卦符;一个格上是虎的图案,虎是风兽,代表风,故附上巽的卦符;

一个格上是鱼的图案,鱼是水属,代表水,故附上坎的卦符。

 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备齐这三个卦。

 

1.坎卦,

《周易·坎》曰:“水洊(jiàn)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

意即:水流不惧坎坷,长流不滞,君子应具备水的意志,

学会在坎坷中磨砺自己的操行和品德。

2.离卦,

《周易·离》曰:“大人以继明照四方”。

意即:大人应具备太阳之德,始终以太阳般的道德之光普照四方。

3.巽卦,

《周易·巽》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意即:君子在施教布道中,要效法风的操守,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无微不至。

总而言之,

陆羽要求修习茶道的人

要有水的意志,风的操守,日的大德。

原文:

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

译文:炉身装饰,用连枝花卉、垂吊藤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风炉,有熟铁所制的,也有用泥烧制而成的。灰承(接灰的台盘),是有三只脚的台盘,用来承接炉灰。

灰承是一件三足的铁盘,用于承接灰烬,也是风炉的底座。

即使是炉灰也要用专门的器皿收纳妥当。

这也表现出陆羽对于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认真。

煮饮茶器最重篇幅的“风炉”介绍完毕,

我们从中看出茶圣陆羽对于这个生火器“风炉”何等用心

它不仅仅是一个用于煮水的火炉,

更承载了陆羽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风炉,不只是普通的风炉。

 陆羽,也不是普通的茶人或茶书作者。

今天的风炉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

5.15 早上好
天我们一起见识火器。
生火用器——筥、炭檛、火筴

原文:

筥(jǔ),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

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

其底盖若利箧(qiè)口,铄之。

译文:

筥,用竹子编制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

或者用藤在像筥形的木架子上编织而成,

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一 .精美雅致的炭筥。

筥(jǔ)是装木炭用的,但在陆羽的精心设计下,显然也是一件雅器,无论是用竹织还是藤织,都用了一个“织”字,可见编织都很精致。

1.其中竹织的筥应该是圆柱型的,径阔七寸:直径约21厘米,高约36厘米,正好可直放在都篮里。

2.作木楦如筥形织之:这个筥形的木楦,既是模型又是内衬,

为了了解木楦,从淘宝网上下载了一张木鞋楦图片


藤织的筥也有可能是长方形的,

外面的藤织只是装饰而已。

六出:花开六瓣及雪花结晶成六角形都叫六出,

这里指用藤编织出六角形的洞眼。

3.其底盖若利箧(qiè)口,铄之。

利篋:竹箱子

利为“筣”古书上说的一种似藤的蔓生竹。箧: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铄:美也,销也,摩削平整以美化。

原文:

炭檛【zhuā】,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

锐上丰中,

执细头系一小[钅展](zhǎn)以饰檛也,

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

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译文: 炭檛,用六棱形的铁棒制作,长一尺,

头部尖,中间粗,

手持的细端拴有一只小环作为装饰,

就像如今河陇一带军人所使用的木棒一样。

有的也做成锤形,或者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二 .炭檛:把炭敲碎的铁棒

陆羽设计的风炉是一件能作案头摆设的玲珑小器,

所以木炭是需要敲成小块后才能使用的,

 即使是敲炭工具,也是很讲究的。 “六棱”、“锐上丰中”、“系一小[钅展](zhǎn)以饰”,

足见其精巧雅致,完全是文人雅器的待遇。

陆羽在描述他的设计时,则不可谓不精到,

形象地比喻说:

“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

而且还特别强调是“今之河陇”。

“炭檛”引出“河陇”之痛

什么是“河陇之痛”?

河陇:

河指唐陇右道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县附近,

陇指唐关内道陇州,在今陕西宝鸡陇县。

唐时河陇,是当时河西与陇右两道四镇一十八州的简称,自先秦以来,汉唐各代为巩固边境河陇,曾不惜一切,故素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的美称。

但由于安史之乱,河陇被吐蕃趁乱占领,

时在广德元年(763),史称河陇之痛。

今之河陇军人:实际上已经是吐蕃占领军了,

木吾(yù):吾,通“御”,防御。指吐蕃军士使用的一种冷兵器,叫狼牙棒。

前面已经说过,风炉是圣唐灭胡明年铸。 

陆羽在此是故意要把未愈的伤口再揭一揭,

以提醒当局不要伤疤未愈就忘掉痛。

原文:

火䇲,一名筯(zhù),若常用者,

圆直一尺三寸,

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

以铁或熟统制之。

译文: 火䇲,又称筯(箸),就如平常用的一样。

形状圆直,长一尺三寸,

顶端为平面,没有葱苔钩锁之类的装饰,

用铁和熟铜制作。

三 .火䇲,即是夹炭用的火筷子,

就跟平时吃饭用的筷子一样。

简单无装饰,便于使用。


按照前面陆羽对风炉、筥、炭檛等的美学理念,

为了精美雅致一点,搞点儿装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陆羽在这里则一反常态了。

明确表明不需要“葱薹勾鏁之属”。

火䇲尊俭德,不与侈为伍

陆羽的茶道虽然一经问世就被朝廷所推崇了,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廷仍然是奢侈依旧,

“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已荡然无存,尽显的是奢侈华丽的皇家气派,这从当年朝廷供奉的法门寺出土的系列金银茶具就足以佐证。

下图是陕西宝鸡法门寺出土的唐法门寺一双银火箸银火箸的顶端还真有葱薹及勾鏁(链锁)的装饰.。

今天分享的内容就这些,谢谢大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